當前位置:比比招標采購網 > PPP資訊 > 高度重視縣域經濟地位和作用[2022-12-13]
發布人:比比招標采購網 發布日期:2022-12-14
高度重視縣域經濟地位和作用
2022-12-13
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把城鄉關系擺布好處理好,一體設計、一并推進。”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縣域經濟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效。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9.1億人。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縣及縣級市數量占縣級行政區劃數量的約65%。推進縣城建設,有利于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布局。縣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振興鄉村,不能就鄉村論鄉村,還是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特別是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以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抓手,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不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縣城建設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當前,縣城人均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投資為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1/2左右,人均消費支出為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2/3左右。推進縣城建設有利于擴大當期有效投資和居民消費,開拓新的巨大投資消費空間。
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縣域產業基礎相對薄弱。與大中城市相比,縣域產業整體發展層次較低,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縣域產業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的縣域依托區位等優勢,形成了現代產業集群。中西部地區的許多縣域依然表現出“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等特征。從全國來看,縣域產業整體上競爭力還不夠強,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產業特色不鮮明,工業科技水平相對較低、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第三產業整體發展相對滯后。縣域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縣域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但總體上看依然水平偏低,且東西部差距明顯。東部地區縣域產業基礎較好,充足的就業崗位有利于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城鎮化,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相對協調;中西部地區除少數地方外,大部分縣域經濟相對薄弱,產業不發達,縣域公共服務設施、市政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業的能力有限,城鎮化內生動力不足。縣域信息化發展相對滯后。近年來,縣域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但是農業農村信息化水平依然較低,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面向農業生產的5G網絡、遙感衛星、物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難以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配套制度與法律法規尚不健全,人才隊伍建設還不完善。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需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朝著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切實發力。
一是堅持創新驅動,激發動力。提升縣域科技創新能力,是推動縣域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破解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矛盾問題的有效途徑,需積極探索適應縣域發展實際的科技創新路徑。要以國家創新型縣(市)創建為抓手,推動縣域經濟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明確主導產業和突破方向,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做專做精特色產業,推動“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變,發展新業態新模式;要加快培育縣域創新主體,采取務實舉措培育高新企業,關注大學生、專業技術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等各類創新創業主體的需求,打造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創新平臺。
二是加強協同聯動,形成合力。在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要重視區域協同,不僅要處理好城鄉關系,還要處理好縣域之間的關系。需充分利用自身區位優勢、比較優勢和功能定位,積極融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發展;主動融入發展大局,將自身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加快構建分工合理、協作緊密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城市功能體系,實現資源共享、市場互通、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強化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政策體系。
三是發揮特色優勢,挖掘潛力。要立足縣域資源環境特點、區位條件、功能定位、經濟基礎,找準地方特色和市場對接著力點,發揮特色優勢。大城市周邊縣域應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積極融入鄰近大城市建設發展,主動承接人口、產業、功能,發展成為與鄰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衛星縣城。具有專業功能的縣域應發揮資源稟賦、交通條件、人文歷史等優勢,積極培育提升先進制造、商貿流通、文化旅游等專業功能。農產品主產區縣域可根據功能定位和產業特色,有針對性地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以及第三產業。位于重點生態功能區內的縣域應進一步豐富高質量發展和高標準生態保護的創新實踐,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補償等機制,發展適宜產業和清潔能源,為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提供支撐。(作者張忠家 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員)
經濟日報
作者: 瀏覽次數:25